尤冰急得哭了起来,父亲丢了工作对她们家庭而言是晴天霹雳的打击。
母亲所有的不堪忽然在这一刻从记忆中拾起。
可时间久了,她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周而复始。
温雪最近在艾维尔那里了解到一个新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她怎么了?”她看向吴曼妮,语气里带着疑惑。
温雪愣了愣,尤冰平日里从不放过任何刁难她的机会,今天却安静得诡异。
司机叔给她打了四个电话,她连忙接起跟
叔
歉,匆匆收拾画
,背起书包跑出画室。
后来的每个周末,温雪都和心理医生艾维尔度过,她有渐渐好转,也开始依赖蒋钦,她知这不是爱,却无法摆脱这种牵绊。
活动课通常温雪在学校画室里绘画,偶尔美术陈老师会过来指导一二,大分时间温雪都躲在角落进行创作。她手上正在画秋景图,暗红基调烘托沉稳萧瑟的氛围,一束光穿过遮天的叶脉落在满是落叶的尘土中,对角构图画面极
张力和冲击感。
si m i s h u wu. c o m
她开始迁怒。
温雪皱眉,尤冰和她向来不对付,她讨厌尤冰的尖酸刻薄,尤冰则看不惯她的清冷孤傲。两人之间,从无半句好话。
“温雪!”
画没完成,陈老师就已经提出要带着它参加市青少年美展,温雪又惊又喜,她从没系统学过绘画全靠自己摸索,故而画得更加用心。活动课下按理来说就是放学,温雪在画室画得痴迷忘了时间,再出来天色已暗。
他们说她生病了。
艾维尔有些为难地表示,的确如此,她的病并不是单纯的应激障碍而已。
她不是一个好女儿,李辛美又何曾给她半分解释的余地。
生活还在继续,蒋钦没有让她住校,而是在学校附近安排了一栋安静的房子,柔姑来照顾她的日常起居。温雪几乎忘了小时候在家,夜夜盼望与母亲团聚的日子。
温雪一愣,尤冰的话像一团迷雾,她摸不着脑。
继父显然不是个能忍受自己的东西被人肆意谈论的人。
剑中私立学费高昂,没有梁
支撑,家庭的压力可想而知。
她哽咽着,泪水落,“我爸说,是我得罪了人,才害他丢了工作。温雪,我真的不知
……”
好像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一人从转角出来,竟是尤冰,少女站在阴影里,校服皱巴巴的,眼眶红,像是哭了很久。
艾维尔告诉她,斯德哥尔摩效应的产生可以被视为一种在敌对状态下产生的极端应对或生存机制。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境下,人质为了求得生存,与绑匪之间形成了一种顺从、忠诚的感情。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能与人在极端恐惧和无助的情况下,对任何形式的仁慈或关照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有关。即使这些仁慈或关照的行为是微不足的,但在绝望中的人质可能会将其视为生存的希望,从而对施暴者产生感激甚至是情感上的依附。
没有人议论,温雪乐的自在。课间,她和吴曼妮走在路上,转角不小心撞到人,温雪下意识歉,抬
却发现是尤冰。尤冰一
校服,
发凌乱,往日那
趾高气昂的劲儿不见了。她没说话,只是看了温雪一眼,低
匆匆走开。
很长一段时间,她再也没有见过母亲。她的世界缩小到这栋房子、学校、蒋钦,以及偶尔从窗外传来的雨声。
吴曼妮耸耸肩,压低声音:“尤冰家里最近很倒霉。你不知,她爸失业了,她妈是个家庭主妇。她以前老炫耀她爸是大公司的领导,没想到说裁员就裁员。”
自己以哪种份说这样的话,是母亲的女儿,还是继父的情人……
温雪问她,自己是否属于这个范畴。
她苦苦编织妈妈的幻境,遗忘母亲对她的忽视、不耐烦挂掉的电话,仿佛只有心血来时母亲会像关心路边小猫小狗一样来摸摸她,大
分时间,她的眼里都没有她。
尤冰咬紧下,鼓足了勇气才开口:“以前的事……是我乱说话,我错了,温雪。”她的声音颤抖,带着哭腔,“我以为只是我们俩的事,怎么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
学校里再没有有关温雪的风言风语,温雪想其中不乏蒋钦的手笔。
几场雨后,榕城进入深秋。
“你怎么了?”温雪试探着问,声音里带着警惕。
温雪变得更加沉静。
尤冰了
眼角,继续说:“我爸失业了……我们家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父亲去世后,她被送到乡下家,李辛美一次都没来看过她,六年。
她的成绩一落千丈,手不自觉会发抖,心脏有时被挤压几乎让她不上气,书本里的文字突然变得陌生,她开始莫名其妙
泪……一次突然的晕眩后,万芳拨通了蒋钦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