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的刘伯温听着宋濂的话语,那也是相当的惊讶。
宋濂过来,开口就是请罪,还是和科举之事有关。
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刘伯温倒也猜出了一个大概来了。
朱元璋应该是从苏璟处得知科举会停的说法,然后让翰林院的人找到原因。
“陛下,臣刚从苏先生那得到了答案,此事与宋承旨无关。”
刘伯温当即开口道。
朱元璋本也没有要降罪宋濂的意思,听到刘伯温这么说,便直接道:
“那伯温你说说吧,苏璟是怎么说的。”
宋濂此时也意识到,刘伯温之前应该是去见苏璟了。
和自己一样,刘伯温要搞明白的事情,也是科举的弊端。
刘伯温当即道:“苏先生说,科举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之所以科举会停,原因在陛下的身上。”
此言一出,朱元璋脸色骤变。
就连一旁刚刚请罪的宋濂也是惊住了,这啥意思啊?
苏璟竟然如此胆大吗?
朱元璋沉着脸问道:“诚意伯,那你说说,苏璟到底是怎么说的。”
显然这会朱元璋已经在发怒的边缘了。
刘伯温面色不改道:“苏先生说陛下需求之人才,不是只会读死书的人才,而是能够有着处理实务能力的人才。”
“这大明第一次科举遴选出来的人才,并不是陛下所需要的,故陛下会停止科举。”
听到这话,朱元璋的脸色立刻缓和了不少,他点头道:“苏璟此话说的倒是不错,朕治理大明,若都是些只会读死书的来当官,肯定是不行的,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那这科举的确不如停了也好。”
从老朱的角度来说,他想要的肯定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能干事才行。
苏璟这话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去了。
宋濂站在一旁,听着这话,心里头却是有些纳闷。
之前太子朱标找他,谈到了科举,在朱标的口中,事情可不是这么说的啊。
真是越发的奇怪。
“不过苏璟怎么知道,这一次的科举,选出来的人才,都是庸才呢?”
朱元璋又问道。
虽然苏璟理由说的很对,但还是有些没说明白的地方。
刘伯温回答道:“苏先生说,陛下夺取天下,身边已然网罗了天下人才,还是最好的人才,这科举即便选出了人才,陛下也不会觉得他们有多好。”
这说的就是一个对比。
凡事就怕对比。
“嗯。”
朱元璋点点头,对于苏璟的这个说法倒也是认同的。
如今的大明,最厉害的人才,基本上都在他的麾下了。
这可不是靠着什么科举考试选出来的,而是历经了多少战斗和多少实务历练出来的人才。
区区一场考试选拔出的人,怎么能与他们相比的。
“苏璟倒是说对了,只是,按他这么说,这科举干脆就不要举办那不是最好。”
朱元璋看向刘伯温问道:“伯温,你觉得呢?”
从伯温到诚意伯再到伯温,朱元璋这称呼的变化,便能看出他的态度变化了。